我們都知道要建立良好的習慣,把不好的習慣改掉,但為什麼總是這麼難?
是什麼讓你不斷的重複做著壞習慣?明知道他不好卻總是難以改掉!

是什麼激發了我們的渴望

我們大腦中有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叫做「多巴胺」,這種物質分泌可以讓你對某項行為產生渴望,也因為這份渴望才讓你產生行動的動力。來看看以下的實驗結果,你會更了解….

抑制多巴胺會如何?

1954年神經學家詹姆斯.奧茲與彼得.米爾納進行了一項實驗。
研究人員在老鼠腦中植入電極阻斷多巴胺分泌,這些老鼠失去了所有求生意志,他們不進食、不性交、不渴望任何東西,幾天後這些老鼠渴死了。

接著,科學家一樣抑制了老鼠大腦中多巴胺分泌的區域,但這次科學家在這些老鼠的嘴巴裡滴幾滴糖水,嘗到美味食物的老鼠臉上顯現出愉悅感,縱使多巴胺被阻擋,他們依然喜歡糖,只是不會想要或渴望。

以上的實驗說明了體驗愉悅的能力依然存在,只是少了多巴胺,慾望和渴望就消失了;而一旦慾望和渴望停止,行為便也會停止。

讓多巴胺充滿大腦的結果

另一項實驗,科學家讓多巴胺充滿老鼠的大腦獎賞系統,發現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將習慣表現出來。

這項研究中,老鼠每次把鼻子伸進一個箱子裡,便會接收到一波強大的多巴胺,幾分鐘後,這些老鼠發展出超強烈的慾望,每小時把鼻子伸進箱子裡800次以上。

第二個實驗可以看出,多巴胺充分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渴望,我們或許會對做某件事感到開心、興奮,但如果沒有多巴胺,那也不會有想要再次嘗試的渴望。

第一個實驗讓我們了解,沒有多巴胺,老鼠仍然會因為某些原因體驗到愉悅的感受,但卻不會因此有所慾望或可望;而第二個實驗,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多巴胺對渴望及欲望有多重要,這就好像某個人成癮後會產生超強慾望的結果。

如何掌握自己的慾望

多巴胺在動機、學習與記憶、懲罰和厭惡,以及自發行為等許多神經學過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核心角色。大腦不只在你體驗愉悅時會分泌多巴胺,「預期愉悅」時也會分泌

  • 愛賭博的人,多巴胺分泌最高值是在下注之前,而不是贏錢之後。
  • 毒品成癮者,在看到那些毒品或粉末時多巴胺會突增,而不是在吸食之後。

也就是說當你預期某項行為會帶來獎賞時,多巴胺就會因為預期而升高,當多巴胺增加,執行這項行為的預期也會跟著增加。

期待某個經驗所帶來的感覺

讓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,而並不是獎賞的實現。也就是說,期待某個經驗所帶來的感覺往往比獲得某個經驗後更好。

因此,如果你想要養成某一項習慣,那我們必須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,讓習慣擁有體驗的獎賞,因為一開始激發我們採取行動的是「對獎賞的預期愉悅」,而不是獲得獎賞後。

怎麼讓好習慣產生誘惑

「誘惑綑綁」會讓我們對新習慣產生動力,也是心理學理論「普氏原則」的一種應用;這個原則認為:「較高可能性的行為會強化較低可能性的行為」

用追劇幹掉肥胖

一名電機系學生羅南.拜恩很喜歡看Netflix,但他也很清楚自己的運動量不足,因此他運用他的專長,將健身自行車連上筆電與電視,並且寫了一套程式,讓Netfilx只在健身自行車被踩到一定的速度時才能播放,只要放慢速度,影集也會暫停。

就算你不是真的想要去執行某項行為,但如果它意味著可以讓你在過程中做某件你真正想做的事,你就會訓練自己去執行。

讓養成好習慣變得更容易

我們可以嘗試用「誘惑綑綁+習慣堆疊法」

什麼是「習慣堆疊法」?
簡單來說:就是先找出自己目前的習慣,然後把新的行為加上去,讓習慣與習慣擁有連貫性。
這篇【改變習慣的方法有哪些?】對於這項方法有更詳細的分享

讓習慣與習慣產生連結

【誘惑綑綁+習慣堆疊法】的公式:

做完「目前」的習慣,我會執行「我需要」的習慣。
做完「我需要」的習慣,我會執行「我想要」的習慣。

  • 想要看新聞但又要多表達感恩 (新聞有時總會越看心情越糟)
    早上起床喝杯水後(目前),我會說出一件讓我心懷感恩的事(需要)。說出一件感恩的事後,我才會開始看新聞(想要)。
    (練習感恩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好之外,也會消除我們的負面情緒與思考)
  • 想要追劇但又必須要寫文章
    午休結束後(目前),我會寫一篇文章(需要),寫完文章後,我會打開Netfilx看劇(想要)。
  • 想要使用手機但又必須運動
    起床梳洗完後(目前),我會換上運動服出門運動(需要),運動結束沖完澡,我會開始使用手機(想要)。

Laura:練習欺騙自己的大腦

了解多巴胺對自己的影響,也就能明白壞習慣為什麼這麼容易一再重複執行。
多巴胺讓我們對某個行為產生渴望,尤其在進行某項行為前,多巴胺就會先進行分泌,我們對待會要做的事已經先產生愉悅的預期:

  • 下班後看劇、玩遊戲、放鬆….,你期待著,心情也越來越好。 (你不會想去運動)
  • 休假時賴在床上、慵懶躺在沙發上追劇…,放鬆的舒適感讓你感到舒服、沒有壓力。(你不會想要學習)

我們都會想:「我要運動健身,練好體力與身材」或者「我要趁休假時學習,提升自己的能力」,但是每到休假、休息,擁有自己時間的時刻,我們又會下意識的選擇做能夠讓我們馬上獲得快樂的事情。

好習慣不會馬上擁有愉快的感受

你必須欺騙自己的大腦「延遲快樂的滿足」

我們在進行好習慣時,不會像壞習慣一樣可以馬上獲得愉快的感受,但是卻能夠在之後獲得滿足與成就感,而且真正能夠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;而壞習慣則是經常在事後產生後悔及愧疚感….。

以運動健身為例:

我會告訴自己:「有氧結束後,我會感受到頭腦的清醒與清晰;完成重訓與肌力訓練後我會感受的身體的肌肉及緊實感;運動後,身體會有輕盈自在的愉快感」。
或者偶爾我會看有在健身運動的人的照片、影片,然後和自己說:「我也會成為這樣!」
或者看健身影片後,我會想像運動時肌肉發力的感覺,看著鏡中的自己在運動的過程中肌肉因為發力而產生的線條感,那感覺棒極了!

既然你都可以欺騙自己去執行某項行為能夠帶來好感,那為什麼不去欺騙大腦做某項好的行為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活感受?

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,謝謝你的閱讀。
我是蘿拉,感謝你與我一起學習成長。

參考書籍:原子習慣

Author: lauralife

我是蘿拉,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,我們一起學習、成長,祝福你一切都越來越好,朝自己的方向前進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